我國的北斗三號的設計師林寶軍在節目中曾透露道,我國在航空航天事業上要花費900萬元的航天零件,在美國卻只需要幾百塊錢。 這是真的嗎?如果是真的,顯然可想美國目前發射火箭比我們要省錢得多,這在競爭中無疑是對中國不利的。 為什么差距會這么大?我國在航天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大的成果,甚至一些領域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,但是在成本節約方面,我們相對美國這個經驗豐富的航天大國,肯定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。我國未來又該如何繼續發展布局? 900萬和幾百塊的差距!1970年4月24日,我國向太空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。 從1958年我們宣布要搞人造衛星到我國衛星中攜帶的《東方紅》樂曲在太空中響起,光是這個開端,我們就走了12年。 而美國早就在1958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,就在我們宣布要開始進軍航天事業的20世紀五十年年代。 2003年10月15日,我國的“神舟五號”飛船搭載著航天英雄楊利偉載入太空,宣告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順利結束。美國早在1962年,已經由宇航員格林乘坐“友誼號”飛船成功進入太空,并在5小時內繞著地球飛了3圈。 當我們在努力發射人造衛星的時候,美國已經開始計劃將人類送入太空,這中間整整有了40多年的距離,是我們無法跨越的時間鴻溝,中國900萬的航天零件,美國只要幾百元,就是這種鴻溝的體現之一。 難以跨越的時間和金錢美國積攢實力的同期,我們填飽肚子都有困難。在蘇美冷戰時期,美國在航天航空領域為了和當時的蘇聯競爭,是不計資金成本和人才成本的投入,這樣的習慣一直持續到了21世紀。 航天領域是不折不扣的吞金獸,花費的單位都是億來計算的。美國每年在航天領域會投入巨額的經費,支持自己的NASA機構的航天技術研發和航天企業的建立與發展。 NASA因為有巨額的試驗資金,它們可以不斷的研發新的技術,開發最新的航天產品,以促進本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。 但是我國就目前來說,研發的資金肯定是比不上美國的,我們的研發資金大概只有20多億美元,也就是美國研發預算的十分之一。其實不是我們的金額不夠高,而是美國的資金投入實在是太可怕了。 要知道,航天領域的根本就是燒錢,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才投入才能有所成果。 面對時間和資金的鴻溝,我們要在短短時間內跨越過去甚至是趕超美國發展幾十年的成就,哪里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? 研發和制造實力的區別研發實力的強大,讓美國的高端制造業在實力上也擁有了絕對的領先地位。雖然美國的底層制造業空心化現象嚴重,但是在高端制造業領域,美國還是強于我國的。 美國的研發實力催生了先進的制造設備,可以讓美國在制造航天零部件的時候,以最短的時間和最高的效率,保證零部件的質量。先進的設備讓制造業的成本大大縮短,效率提高。 美國的航天領域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,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制造材料的供應鏈體系,相關零部件的市場發展已經很成熟,他們可以最大程度地縮減成本,同時還制造出高質量的航天零部件。 雖然“中國制造”已經是世界的共識,但是我國的制造業實際上擁有的優勢,更多的是規模上的優勢,而不是技術上的優勢。這意味著我們在航天領域不管是研發還是制造零部件的產業鏈上,都要花費更高的研發成本和制造成本。 而且這些年雖然我們的航空航天領域成果不斷,但是基本上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結果,因為我們在相關技術上一直是被“卡脖子”的。雖然美國等西方國家擁有比我們先進的技術,但是他們為了各種目的,并不愿意和我們合作,甚至直接是技術封鎖。 在一些關鍵的航天零部件上,美國等西方國家直接申請相關的專利,也拒絕賣給我們。我們沒有辦法,只能投入必須的資金和人力,自己研發和設計制造,相當于人家已經走完的路,我們必須從圖紙開始,再走一遍。 所以其實航天零部件的900萬并不僅僅是零部件的生產成本,它的背后還有我們自主研發成本的累積。在高端制造業的研發和制造水平上,我國起步相對較晚的航空航天事業,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,和美國也是有著一定的差距的。 商業化代表人:馬斯克要說美國的航空航天事業,最近在全球吸金不斷,輿論爆火的應該就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了。 2002年,已經身價數億的馬斯克為了實現自己的太空探索夢想,決定創辦一家私人的商業航天公司,也就是spaceX,用于衛星的發射和星鏈發射等航天器的設計、測試和制造。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現在還會承接火箭發射項目。 SpaceX公司和我國的航天事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,它完全是一家商業化的個人公司,SpaceX背后大筆資金的投入,都是來自馬斯克的資金。在最初的發展中,馬斯克曾經也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境,但是美國的航天局卻給予了馬斯克20億的資金援助。 在2006年,SpaceX和美國的航天局簽訂了商業合作的合約,SpaceX公司除了自己本身的商業化經營和盈利之外,還需要負責一定的政府項目,進行必要的合作。 為什么美國愿意給予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商業化的幫助? 雖然美國的航天事業在冷戰期間有了巨大的發展,但是冷戰結束之后,美國在航天領域的科研上失去了強大的競爭對手,美國自己也不愿意再花費昂貴的資金成本去支持航天工程的研發。 但是航天事業是必須不斷進步和發展的,美國必須尋找其他的辦法和出路,它選擇了大力支持航空航天的商業化發展。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國內的有實力企業,促進它們對航天的研發,衛星和空間系統的發射,讓這些企業參與到全球的市場中,實現創新和市場化。 航天商業化是布局關鍵和15世紀開始的“誰占領大海,誰就站在世界頂端”的航海時代不同,現在的世界,是誰掌握了太空,誰就掌握了未來。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了航天事業并取得突出的成就,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支持和必要的航天技術已經不是新鮮事了,成為了普遍的現象,這個時候要想進一步創新發展,掌握先機,將航天事業商業化,搶奪航天領域的市場成為了奪取勝利的關鍵。 就像建立SpaceX公司的馬斯克的一系列操作,雖然很多人質疑他是不是“太閑”,但是馬斯克取得了非常多的支持,因為他是正確的。就算是航天領域,也必須最先搶占市場,才能占據優勢的地位,吃到第一口的蛋糕,甚至占據最大塊的蛋糕。 馬斯克作為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創始人,他無疑是一位成功的商人,在他的眼中,航天領域也是可以做到低成本和高回收高利用率的。在SpaceX公司的火箭制造過程中,馬斯克將低成本產業化做到最大程度。他會選擇采用價格低廉的芯片,而不是追求更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。 而我們目前的航天研究,所使用的芯片都是航天級別的標準,芯片有著極高的穩定性和出色的抗干擾能力,不過代價是價格昂貴。 航天事業的發展雖然是本著為人類發展的目的,但是對國家來說,它不僅僅是一項福利事業。我們付出的那么多資金投入和時間投入,不能僅僅是“捂在手上”的成果和巨大成本“打出”的水漂,還需要讓它市場的價值。 航天技術的技術化已經是遍地開花,但是航天事業的商業化運作卻是新鮮的血液,是航天事業的更多可能性。我們無法否認的是,航天事業的商業化不但可以讓國家“回本”,還可以在產品的創新,研發制造成本的降低等方面,有更好的良性循環和良好發展。 美國的航天事業已經有了強悍的實力,但是它還在尋求新的發展路徑,尋找新的創新動力。如果我們目光放遠,我們就必須推動航天的商業化進程,拓寬市場和創新,在未知但有無限可能的太空領域取得一席之地。 雖然這個過程艱難,但是我們應該充滿信心,仰望星空的同時,腳踏實地。你覺得我國航天事業的未來會如何布局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