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相關公司股價遭遇滑鐵盧,但太空探索仍有望成長為一項龐大的業務。 SpaceX的“星艦”爆炸了,太空概念股也崩了,雖然大多數公司不會卷土再來,但仍有一些公司值得投資。 不久前,太空經濟還是下一個重大投資主題。兩年前,特殊目的收購公司(SPAC)風靡一時,一些公司通過這一工具紛紛上市,其中包括提供發射服務的Astra Space (ASTR)、地球觀測公司Spire Global (SPIR)和被稱為“航空航天領域的聯邦快遞”的Momentus (MNTS)。它們的上市曾引起轟動,現在股價跌到了1美元以下。 過去兩年,太空ETF Procure Space (UFO)下跌了36%,相比之下,標普500指數同期跌幅為1%。這只ETF的兩只重倉股是銥星通訊(Iridium Communications, IRDM)和衛訊(ViaSat, VSAT),這兩家公司早在SPAC熱潮出現前就已經上市了。 雖然這些公司的股價遭遇了滑鐵盧,但太空探索仍有望成長為一項龐大的業務。ProcureAM首席執行官安德魯·查寧(Andrew Chanin)指出,到2050年,“地月經濟”(即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所有活動)規模最高可達10萬億美元。隨著火箭發射頻率的增加,以及衛星體積和成本的縮小,從通信應用、地球觀測到衛星服務,太空經濟的早期機會正在浮現。之后,永久性的月球設施和商業空間站將帶來更多的增長機會。 失去高度 過去兩年太空概念股跑輸標普500 |